足球比分,即时比分

图片
  • 成果展示
河湖长履职绩效管理机制创新实践与思考——宁波市探索分层分类差异化流域化绩效考核机制
发布日期:2023-11-21 14:46:06 阅读次数:: 来源:市河长办

    一、摘要

    自实施河湖长制以来,宁波市不断取得令人惊喜的好成绩,近年来根据省办提出的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工作,发布总河长令、建立市区两级河湖长制工作联席制度、开展“河湖长再出发”、“甬有碧水”等专项行动,在各级河湖长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水治理能力不断提升。为充分发挥河湖长履职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实效性,客观反映河湖长履职工作成效,实现长效管理,我市不断优化河湖长绩效考核机制,积极探索实施“分层分类、导向结合、差异化、流域化、公众参与”的考核模式,创新工作机制,上下联动,让治水成果全民共享,为宁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力量。

    二、关键词:绩效管理  考核体系  创新机制

    三、引言

    本案例目的,是分享宁波市自河湖长制提档升级开展以来,对绩效考核机制的优化成果、成效,探索在河湖长制平台下,如何因地制宜,通过针对性优化设计,提升各级河湖长管理效率、治理水平和保护成效,为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提供借鉴。

    四、案例正文

    (一)时代背景

    宁波市位于浙江东部,地处东海之滨,河网水网密布,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境内河湖水生态安全、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。自实施河湖长制以来,宁波市河湖管理治理保护成效显著,河湖长履职绩效考核作为深化落实河湖长制、强化河湖长履职管理、提高河湖长主观能动性、创新河湖管理机制、实现长效管理的重要举措,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至关重要。

    (二)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

    宁波市每年度都会印发县级河湖长履职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,并公布上一年度河湖长制考核结果。通过多年的考核与管理经验,每年度总结分析上年度实际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获得的效果,有针对性地优化考核内容和指标,从而激励各级河湖长工作积极性,提升绩效管理水平。

    1.分层分类、绩效评估,突出工作重点。根据不同层级河湖长工作职责和权限的不同,突出履职尽责,完善差异化的“县、镇、村”三级河湖长履职评价和量化考核办法,综合评估河湖长的执行力、竞争力、领导力、协作力、号召力等方面的能力。其中,层级越高,对于组织督导领导能力的考核要求越高;层级越低,对于日常履职执行力的要求越高,分层分类差异化凸显不同层级河湖长的工作重点及要求。

    2.定性定量、导向结合,科学制定评价体系。针对不同层级的河湖长绩效考核,采用不同的工作导向,层级越高,对于目标、结果的考核要求越高。对于县级河湖长,既要要强调对河湖状况、公众满意度、问题办结率等结果导向指标的检视,还需结合专项治理成效、公众参与率、宣传成效等目标导向指标进行综合考核;对于镇级河湖长,为减轻基层工作压力,则以问题、目标导向为主,不设置水质达标率、办结率等结果导向的指标;而对于村级河湖长,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,仅从巡查、问题发现、公众参与等指标进行绩效评分;采取“月度积分定量排名、年度结果星级定性评价、最终成绩上级河湖长审定”的模式,对不同层级的河湖长制工作进行客观科学评价,保证了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。

    3.结果+成效、“差异化”考核,提升绩效管理效率。 

    根据宁波市不同基础条件河湖的工作实际,突出治理成效,探索实施“差异化”考核制度,一是减少河湖基础状况差异引起的考核得分差距;二是设计“结果+成效”的差异化考核体系,指标中设计体现河长主观努力的绩效,使不同类水域的河湖长履职更具可比性;三是建立监督体系,用公众评价监督推进河湖长管理工作,用河湖状况评价来监督推进河湖长治理工作,用全域监测来监督推进河湖长保护工作。

    4.流域统筹、河湖圈共治,上下联动提升治理水平。

    探索打破过去上下级、干支流河湖长的责任僵局,向“利益共同体”的方向进行调整转化。首先,扩大县级河湖长的协调范围至流域片区,宁波在全省率先提出“河湖圈”治理模式,打破干支流碎片化现状,把干支流4级河湖长整合到一个团队,让多层级、多行政区划、多部门在最高层级河湖长的协调下统一编制“一河(湖)一策”。其次,设置排查、调查等团队联防联控考核指标,通过个人绩效支撑团队绩效,团队绩效支撑战略绩效,让团队成员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发挥最大潜力。发挥县级河湖长的领导能力,引领6000余条治理力量薄弱、占全市河湖数超过80%的乡村级支流开启流域治理新模式,让基层支流河湖长通过上级河湖长的帮助,参与到流域治理的整体协同中。

    5.公众参与、社会协同,助力基层河湖保护。通过建立公众参与考核指标,进一步强化各级河湖长组织社会协同力度,各地主动筹建镇级协管员团队协助河湖长发现问题,采用积分奖励的模式,引导社会公众加入团队参加各类护水公益活动;通过企业、专家、协会等“民间河湖长”认领、包干等方式参与河湖治理,提高社会参与的专业性。2022年,我市绿水币平台培育绿水币铁粉团队278个,组织护水、培训、宣传活动439场,巡查活跃累计约130万人次,全年公众发现问题占比39.2%。通过河湖长秀图、公众巡河、举报反馈等渠道采集河湖印象、河岸环境、水体观感、亲水体验、管理服务等五类评价数据,综合开展河湖满意度评价,全年累计采集评价记录超过126万条,覆盖全市84.23%河湖段。

    6.数字赋能、智治转型,打造河湖长“智治”新格局。打破信息壁垒,从数据“一张图”到评价“一张网”,推动河湖长制提质增效。一是融合十大类1.2万余条目基础数据,自动研判数据完整性、配套率、规范性,通过“河长在线”系统对河湖长上报的问题和台账审核后,各个指标的考核成绩、汇总成绩、考核排名以及等次均由系统自动计算生成,使考核流程更加便捷、高效。二是结合无人机、无人船、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推动建立全域监测机制,精确找准痛点、难点问题。2022年度,我市县级河湖长水域技术巡查覆盖率95.8%,根据问题排查溯源情况滚动修编年度工作计划,进一步推动履职工作有能有效。

    (三)经验启示

    河湖长制工作最大的依靠是广大的河湖长,联合各级部门、社会、群众,打击各类危害河湖健康生命的行为,所以制定绩效考核要把鼓励各级河湖长敢作事、会做事、做成事作为重中之重。

    1.考核机制要以正面激励为主,负面为辅。制定绩效考核机制的初衷是要促进河湖长牵头、多部门联治、上下游共治、左右岸同治、全社会群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落到实处。而赋予各级河湖长的职权是对政府及主管部门履行职责的监督、协调职权,要激励各级河湖长发挥作用,同时建立负面清单压实其“第一责任人”的职责,因此,考核体系导向需清晰,指标能反映工作成效和最终结果。

    2.考核指标要科学公平。河湖长制工作是一项长期、有利民生的工作,不同层级河湖长、不同类型河湖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侧重不同,解决的问题不同,因此考核项目的设置、考核指标的确定需要有针对性,同时又要覆盖全面,并具有可操作性,才能保证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,才能综合评价出公平的考核结果,让各级河湖长看到自己工作所取得的成绩,也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,鼓励各级河湖长公平竞争,提升工作成效。

    3.团队绩效考核提升管理效益。团队绩效考核丰富了分级分段(片)工作的应用场景,同时也带来良好的效益。一是提升了基层应急处置能力,避免无力躺平的情况出现,通过联合保洁、联合执法提高问题办结率,解决了一批长期遗留的系列问题。二是提升了巡查的覆盖面,促进上下级、左右岸、干支流成效共享,主动配合团队完成工作任务。三是推进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,推动上下级、不同联系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,借力“群治分”,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。